為什麼愈是轟轟烈烈,愈是刻骨銘心?
關係中很多時候一個人無法走出一段傷害性的關係,其掙扎點很有可能是「對客體的依附」。也就是說那條早年與母親相連的臍帶,曾幾何時已結到對方身上去,與自己共生相連。因此,要斷捨離是有相當難度的。
以依附理論來看,焦慮矛盾型容易被迴避疏離型特質的人所吸引,除了事件上的重複再次經歷早年與母親的關係之外,若以自戀為動機對心理上的「拒絕客體的承認」執迷,則會是重中之重。
一般來說,焦慮矛盾型的人早年與母親的關係是存在著大量焦慮情緒及矛盾訊息的,比如母親雖未口頭或身體上的拒絕,但在情感上卻不具有可獲得性,也就是包含著隨時失去的風險(像是母親情緒不穩定或涵容力不夠)。這都會使孩子在得與失之間充滿了矛盾與恐懼,而發展成為對拒絕客體的承認的執著。
這樣的人進入關係時,並不見得會滿足於愛他、肯定他的對象(對他好的他不要);相反地,會是迷戀於那種隨時都有可能會失去的不穩定對象(對他不好的他才要)。原因是因為早年不穩定的客體與受損的自體,而造成得先體驗過被拒絕(無價值感),之後再被肯定才有價值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這樣的人會執著於浪子回頭,如果對方是個渣男,但只對自己轉身,那麼比起安全穩定的懷抱,這更有可能達到自我救贖的目的。
因此可以看出,挫敗的背後,總是包含著期盼的。看著對方一次次離去的背影(拒絕),等待的也只是唯一一次為自己轉身的機會(肯定)而已。
至於如何修復?這得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補受損的自體,另一個是重新經歷穩定的客體。前者可以以自我探索及學習來了解(大推靈魂之旅課),後者則需要找尋人格開放穩定的朋友、專業諮商輔導來重新建構(可預約深度心靈對談)。簡單講就是,我們能夠自我療癒的是自己的內在小孩,及與自己內在父母和解,完整內在人格,試著達到內外一致不衝突,找到心寧平靜與安定;至於對人及關係中的互動,則是需要歷程性的經驗來補足,無法單靠自己。
我們對世界感受的方式,決定了我們自己被世界對待的方式。而我們感受世界的方式,來自成長中積累的經驗,也來自我們內在世界的化學反應。
因此,結論就是,內心平安,外境就會祥和。
#靈魂之旅課10月2日開課
#名額滿後補一位
#要報名要快
illustrator: alexandradikaia